- 黄睿;郭莹玉;吴青峻;邹丽辉;
目的 对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 MG)患者血浆染色体外环状DNA(extrachromosomal circular DNA,eccDNA)进行全长测序,分析eccDNA的分子特征及潜在功能,初步探索eccDNA在MG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2例MG患者及2例性别、年龄与之匹配的健康人血浆样本,基于滚环扩增和纳米孔测序全新技术平台,对血浆eccDNA进行全长测序,分析比较MG患者与健康人血浆eccDNA的长度分布、染色体来源、基因组元件分布及eccDNA相关差异基因功能富集情况。结果 在MG患者和健康对照者中,长度为250~500 bp的eccDNA均分布最多,且MG患者在150~300 bp之间eccDNA呈现另一分布高峰,对照组则在此区间的eccDNA丰度极低。健康对照组eccDNA在1号染色体上分布最多,而MG患者组eccDNA在2号染色体上分布最多;MG患者eccDNA来源基因组元件在内含子、远端基因间区占比均高于健康对照者,而外显子区占比均低于健康对照者。相较于健康对照组,MG患者组eccDNA差异基因富集的通路多与氯离子通道活性、氯离子跨膜转运、钙离子结合及细胞信号传导有关。结论 MG患者与健康人血浆eccDNA的分子特征(大小分布、染色体来源、基因组元件分布、eccDNA基因功能富集)存在差异,提示eccDNA可能通过基因表达调控、细胞信号传导、神经突触发育及免疫功能调节等潜在功能影响MG的发生发展,eccDNA可能成为MG早期诊断和疗效监测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2024年02期 v.31 8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3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文君;徐雁;
目的 评价托珠单抗(tocilizumab, TCZ)治疗合并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 CTD)的水通道蛋白4抗体(anti-aquaporin 4-immunoglobulin, AQP4-IgG)阳性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 NMOSD)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例病情活跃(入组前12个月内至少有1次NMOSD发作)且合并CTD的血清AQP4-IgG阳性的NMOSD患者,其中4例患者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2例患者合并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 pSS),所有患者均按体重8 mg/kg的剂量静脉输注TCZ治疗,每个月1次,疗程至少7个月。观察每例患者在TCZ治疗的7个月期间NMOSD的年复发率(annual relapse rate, ARR)、扩展的残疾状态量表(expanded disability status scale, EDSS)评分、血清AQP4-IgG滴度、外周血B细胞水平以及CTD的活动情况。结果 6例患者在TCZ治疗期间均无NMOSD复发,治疗后ARR由中位数(四分位数)0.3(0,1.2)次/年降至0次/年,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26,P=0.068),EDSS评分显著降低[由中位数(四分位数)3.5(2.5,4.7)分降至2.0(0.8,3.1)分,Z=-2.220,P=0.026],血清AQP4-IgG滴度显著下降[由中位数(四分位数)1∶100(1∶83,1∶320)降至1∶21(0,1∶49),Z=-2.201,P=0.028],外周血B细胞计数降低[由中位数(四分位数)116(75,201)个/L降至37(19,97)个/L,Z=-2.201,P=0.028]。治疗期间CTD维持临床稳定。1例患者出现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数目严重减低,使用药物治疗后恢复,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感染等不良反应。结论 TCZ对于治疗合并CTD的NMOSD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2024年02期 v.31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1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曾燕华;李红芳;张亮;乔保俊;亚白柳;张爱梅;刘丽霞;任海涛;关鸿志;
目的 探究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 AE)患者的脑脊液(cerebral spinal fluid, CSF)细胞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收集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28例确诊AE患者的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胞学、颅内压等结果,分析其特点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28例AE患者中,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NMDAR)脑炎11例,抗富含亮氨酸胶质瘤失活蛋白1(leucine-rich glioma-inactivated protein 1,LGI1)抗体相关脑炎13例,抗γ-氨基丁酸B型受体(γ-aminobutyric acid type B receptor, GABA_BR)抗体相关脑炎4例。CSF检查中,颅内压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127.5(41.0) mmH_2O,蛋白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0.48 (0.15) g/L,糖和氯化物基本正常。28例中,7例患者CSF常规检查可见炎性反应;9例患者CSF细胞学检查可见炎性反应,其中6例为抗NMDAR脑炎患者,炎性反应类型均为淋巴细胞炎性反应,轻、中、重度炎性反应分别为4、3、2例,检测到激活淋巴细胞4例,浆细胞2例。CSF细胞学检查炎性细胞阳性率高于CSF常规检查炎性细胞阳性率(P=0.02),抗NMDAR脑炎患者CSF细胞学的炎性反应程度与患者入院时的改良Rankin评分(mRS)呈正相关(r=0.23,P<0.01)。结论 本组AE患者CSF细胞学检查多表现为淋巴细胞炎性反应,抗NMDAR脑炎患者的CSF炎性反应阳性率最高,炎性反应程度最重。与CSF常规检查相比,CSF细胞学能够更敏感地发现AE的炎性反应,可作为诊断AE及评估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方法。
2024年02期 v.31 9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8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马玉宝;向凤;张芳芳;张旭;苏敏;张家堂;于生元;
目的 探讨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性脊髓神经根炎(varicella-zoster virus myeloradiculitis, VZVM)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择2016年6月—2021年6月作者医院收治确诊的8例VZVM,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肌电图、脑脊液病原学基因检测、治疗及预后等。结果 8例中男5例、女3例,发病年龄56~80岁,中位数(四分位数)59.5(57.0,60.0)岁。患者均急性起病,病程5~90 d,病程中位数(四分位数)15.5(14.0,17.0)d。8例患者发病前均有皮肤疱疹病史,出现皮肤疱疹至发生脊髓病变潜伏期1~36 d,中位数(四分位数)11.5(10.0,13.0)d。7例患者以疼痛起病,肢体无力8例,肢体麻木6例,尿便失禁6例;表现为脊髓横贯性损害6例,脊髓局灶性损害2例。7例患者行肌电图检查,其中4例可见脊髓病变相应神经支配区肌电图自发电位。5例患者行脑脊液和(或)血液病毒基因检测,其中3例均行血和脑脊液PCR疱疹病毒基因检测,2例均阳性,1例均阴性;2例行脑脊液微生物二代测序(mNGS),1例检测到VZV基因。8例脊椎MRI均表现为脊髓、神经根、神经节异常强化,病变仅累及颈段3例、胸段2例,同时累及颈、胸段2例,同时累及胸、腰段1例;8例均有髓内强化,4例呈髓内环形强化,2例髓内呈片状强化、2例髓内呈结节状强化;髓内长节段病变4例,其中累及颈、胸段各1例,累及颈-胸段,胸-腰段各1例。8例均应用阿昔洛韦和糖皮质激素治疗,5例症状基本恢复正常,2例遗留截瘫,1例病灶发展至延髓后死亡。结论 VZVM常以疼痛起病,增强MRI可见神经根及脊髓异常强化,肌电图可检测到脊髓神经根病变支配区肌肉自发电位,脑脊液病毒基因测序可检测到VZV病毒可明确诊断。通过多种诊断方法,尽早明确诊断、早期抗病毒和适量激素治疗对改善预后十分重要。
2024年02期 v.31 10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3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冯建华;羊洁;刘英;胡美云;邹艺;
目的 通过对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 CTS)及健康对照组正中神经的神经传导及F波指标的对比分析,探讨无创鉴别ALS和CTS的电生理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作者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ALS患者(n=45)及CTS患者(n=53),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n=58)作为健康对照,对三组正中神经的神经传导及F波指标进行分析,并对ALS组临床资料(包括ALS的病程、起病部位、病情进展方式、近或远端起病方式等)与正中神经F波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远端运动潜伏期(distal motor latency, DML)、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 CMAP)、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SCV)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F波出波率(F-wave persistent, FP)、重复F波百分比(the percentage of repeated F waves, RFP)、巨大F波(giant F waves, GF)出现与不出现受试者比值、重复巨大F波(repeated giant F waves, RGF)出现与不出现受试者比值在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CTS组比较,ALS组正中神经DML[(4.51±0.91)ms比(4.02±0.76)ms,P<0.05]更短、CMAP波幅下降更明显[(10.76±3.98)mV比(5.15±3.86)mV,P<0.05]、SCV更快[(42.54±12.07)m/s比(58.81±6.21) m/s,P<0.05]、F波最短潜伏期与M波潜伏期差(difference between F-wave minimal latency and M-wave latency, Fmin-M)更长[(20.05±3.44)ms比(22.05±2.47)ms,P<0.05]、FP降低[(95.0(80.0,100.0)%比50.0(25.0,85.0)%,U=2046.50,P<0.05]、RFP更高[0(0,10.0)%比15.0(0,27.5)%,U=885.00,P<0.05]、GF出现与不出现受试者比值[3/50比14/31,χ~2=98.00,P<0.05]及RGF出现与不出现受试者比值更高[0/53比7/38,χ~2=98.00,P<0.05]。ALS组FP与病程(r=-0.49,P=0.003)、病情进展方式(r=-0.43,P=0.020)及起病部位(r=-0.50,P=0.003)呈负相关,RFP与病情进展方式(r=-0.42,P=0.022)及起病部位(r=-0.45,P=0.008)呈负相关。结论 正中神经感觉传导相对保留而CMAP波幅降低是ALS鉴别于CTS的重要电生理特点。出现正中神经RGF是ALS与CTS鉴别的重要指标;ALS在腕以远和腕以近均有运动传导障碍,不能将远端运动潜伏期延长作为鉴别ALS与CTS的指标。
2024年02期 v.31 10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4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李航;李奇骏;崔瑞雪;李延峰;
目的 报道1例tau蛋白相关痴呆及其家系,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报道1例tau蛋白相关痴呆,并分析其家系成员病史、临床表现、神经心理评估及影像学特点[包括头颅磁共振成像(MRI)、~(18)F-脱氧葡萄糖(fluorodeoxyglucose, 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PET/CT)脑显像、~(18)F-florzolotau PET/CT和~(18)F-AV45 PET/CT检查]。结果 先证者(Ⅲ8)中年女性,隐匿起病,近记忆减退并逐渐加重近8年,并有淡漠,贪食等行为改变。神经心理评估结果为MMSE评分27分、MoCA评分17分。头颅MRI显示双侧颞极体积小,双侧颞叶、海马萎缩,外侧裂增宽。~(18)F-FDG PET/CT提示双侧颞叶皮层(颞叶内侧为著)代谢明显减低,~(18)F-florzolotau PET/CT提示tau蛋白沉积于颞叶内侧、基底节、脑干及小脑,~(18)F-AV45 PET/CT未见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Aβ)沉积。除先证者外,母系家系中有6位相似临床表现成员,1位(Ⅳ1)无临床表现但PET/CT表现异常成员。6位相似临床表现成员中男4人、女2人,已故4人,均以近记忆力减退起病,并逐渐出现性格行为改变,出现近记忆力减退年龄47~55岁,已故患者病程16~32年。目前2位仍健在相似临床表现成员(Ⅲ4、Ⅲ14)神经心理评估结果分别为MMSE评分27分、MoCA评分(23+1)分,MMSE评分28分、MoCA评分25分;头颅MRI表现:Ⅲ4双侧颞极体积小,双侧颞叶萎缩;Ⅲ14未见明显异常。Ⅲ4、Ⅲ14和Ⅳ1 ~(18)F-FDG PET/CT均提示双侧颞叶内侧代谢减低,~(18)F-florzolotau PET/CT均提示tau蛋白沉积于颞叶内侧、基底节,~(18)F-AV45 PET/CT均未见Aβ沉积。结论 tau蛋白病临床表型的异质性明显。本例患者及其母系家系中类似表现成员均以近记忆减退为早期表现,精神行为症状不突出,可能为特殊表现的tau蛋白病。分子影像检查对于tau蛋白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02期 v.31 114-119+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0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房砚文;王维;
目的 探讨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END)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于作者医院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268例AIS患者。根据静脉溶栓后24 h内是否出现END将患者分为END组(90例)与无END组(178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单因素分析),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IS患者静脉溶栓后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与无END组患者比较,END组患者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基线收缩压、基线舒张压、溶栓后出血转化比例、内囊区新发梗死和大动脉粥样硬化型(TOAST分型)比例均更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高[OR(95%CI)=1.075(1.015~1.139),P=0.013]及内囊区新发梗死[OR(95%CI)=1.831(1.048~3.199),P=0.033]是AIS患者静脉溶栓后EN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基线NIHSS评分高、内囊区新发梗死是AIS患者静脉溶栓后END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4年02期 v.31 12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0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倩雯;陈玉辉;孟令丙;尹家文;乔金雨;龚涛;
目的 探讨血清中C-X-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4(C-X-C motif chemokine receptor 4, CXCR4)水平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ICAS)的关系。方法 该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连续性纳入自2022年3月至2023年4月于北京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颅内动脉检查(MRA、CTA或DSA)评估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将患者分为ICAS组(颅内动脉狭窄≥50%)和对照组(颅内动脉狭窄<50%),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CXCR4水平,通过多因素分析探讨CXCR4水平与ICAS的相关性。根据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将ICAS组患者进一步分为中度狭窄组(50%≤颅内动脉狭窄<70%)及重度狭窄组(70%≤颅内动脉狭窄≤100%),比较各组间CXCR4水平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患者264例,其中ICAS组173例[男125例;年龄(69.05±11.06)岁],对照组91例[男56例;年龄(66.96±11.12)岁]。ICAS组CXCR4水平高于对照组[(320.00±46.90) ng/L比(304.00±51.54) ng/L,t=2.472,P=0.014]。校正相关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CXCR4水平升高[OR(95%CI):1.007(1.002~1.013),P=0.011]是ICAS的独立影响因素。ICAS中、重度狭窄组及对照组间CXCR4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27,P=0.004),且ICAS重度狭窄组患者血清中CXCR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324.82±45.87)ng/L比(304.00±51.54)ng/L,t=3.132,P=0.002]及ICAS中度狭窄组[(324.82±45.87)ng/L比(307.47±47.72)ng/L,t=2.118,P=0.035]。结论 血清CXCR4水平在ICAS患者中升高是ICAS的独立影响因素,有作为评估ICAS潜在生物标志物的潜力。
2024年02期 v.31 125-129+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6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