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刊名: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immunology and Neurology
主办:北京医院;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分会
周期: 双月
出版地: 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6-2963
CN: 11-3552/R
邮发代号: 82-718

电话:010-65242081、010-64012981-8110

Email:zgshenmian@163.com;zgsm@263.net

网址:zsmb.cbpt.cnki.net

访问量:273395

专家论坛

  • 免疫吸附治疗免疫介导性视神经炎疗效的研究进展

    杨欢;蔡皓冰;江飞;曾秋明;

    免疫吸附(IA)作为一种高选择性血液净化技术,可靶向清除致病抗体与促炎介质,在免疫介导性视神经炎(ON)急性期治疗中具有优势。IA治疗时机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早期干预可显著提高应答率并改善视力。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低血压与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等不良反应。未来,通过进一步开发高选择性吸附材料、应用智能化监测设备及强化联合治疗,有望提升IA的精准性与个体化应用,为复杂难治性神经免疫疾病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2025年04期 v.32 267-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2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免疫吸附在周围神经病中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段颖慧;杨素格;薛群;

    免疫吸附是一种治疗性的血液净化技术,该技术通过吸附柱的活性配基特异性清除相关致病因子,在多种免疫相关疾病中均显现出良好效果。周围神经病是指大脑和脊髓外的神经受损所出现的一类疾病。该疾病早期通常表现为渐进性的肢体无力、麻木和疼痛。其中自身免疫疾病相关的周围神经病多与特异性抗体相关,因此免疫吸附已被应用于该类疾病的急性期治疗。本文总结了各类免疫吸附柱在免疫相关周围神经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重点关注其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合理、规范使用该技术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32 273-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5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免疫吸附在重症肌无力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王展航;江丽红;匡祖颖;

    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由自身抗体介导的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骨骼肌病理性疲劳和波动性肌无力。免疫吸附(IA)作为一种选择性清除致病性抗体的血液净化技术,已被国内外指南列为MG治疗的一线治疗方式。近年来,临床研究进一步表明,IA在MG危象的快速干预及难治性病例的长期管理中展现出一定的优势,其疗效与血浆置换及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相当。为提升治疗精准性,当前研究聚焦于开发靶向性吸附剂及探索联合治疗策略,以突破现有治疗瓶颈。本文综述了IA的机制、临床应用价值及未来技术革新方向,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助力MG治疗的优化与发展。

    2025年04期 v.32 277-280+3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6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免疫吸附技术的应用原理

    唐芬兰;张海珍;翟义远;余波光;

    免疫吸附技术是一种通过吸附清除血浆中免疫球蛋白的血液净化技术,在临床上被用于治疗抗体介导的免疫性疾病,该技术的发展源自分离纯化抗体的亲和层析技术,并逐渐发展成多种血液净化抗体清除疗法。从临床应用的角度,可将其分为选择性免疫吸附和特异性免疫吸附。吸附原理包括生物分子亲和作用、抗原-抗体相互作用以及物理化学相互作用等,不同吸附技术的抗体吸附特征及优缺点各不相同。当前以蛋白A免疫吸附为代表的选择性免疫吸附技术是临床应用的主流方法,未来将向精准化和多元化发展。

    2025年04期 v.32 281-285+3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7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论著

  • 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细胞病的疗效及安全性

    廖金池;潘梦秋;肖丽;孙杰;王展航;邱伟;舒崖清;

    目的 探讨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细胞病(GFAP-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4年10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及广东三九脑科医院接受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的21例GFAP-A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和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估神经功能,记录治疗前后脑脊液及血清学指标变化,并分析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后,患者EDSS评分由(5.05±2.59)分降至(3.76±2.70)分(P=0.002),m RS评分由(2.86±1.42)分降至(2.14±1.59)分(P<0.001)。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蛋白水平及抗GFAP-Ig G滴度均显著下降(P<0.05)。血清CRP、Ig G、Ig A、Ig M、C3、C4水平亦显著降低(P<0.05)。EDSS评分改善与免疫吸附治疗前脑脊液白细胞计数(r=0.480)及免疫吸附治疗后GFAP-Ig G滴度(r=0.600)相关(P<0.05)。不良反应包括低血压(2例次)和导管相关静脉血栓(2例次),均未对治疗造成明显影响。结论 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可有效改善GFAP-A患者的神经功能,降低炎症指标,安全性良好,但确切疗效尚需更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

    2025年04期 v.32 286-290+312+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4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离心式血浆分离模式下的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

    周丽华;匡祖颖;叶锦龙;谢泗芬;林显光;胡叶鹏;杨奇琼;王展航;

    目的 分析离心式血浆分离的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广东三九脑科医院2023年3月至2024年12月住院的对激素冲击治疗无效后行离心式血浆分离的蛋白A免疫吸附(共治疗5次)的急性发作NMOSD(首发或复发)患者16例,其中男2例,女14例,中位年龄39.5(33.9,50.5)岁,对比治疗前后扩展残疾评分量表(EDSS)、视力分层、水通道蛋白4(AQP4)抗体水平、白蛋白、血红蛋白、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及血钙的变化。根据IA治疗启动距症状发作的时间,将患者分为早期治疗组(<15 d,n=7)和延迟治疗组(≥15 d,n=9),比较两组EDSS评分改善程度的差异。结果 (1)治疗后,患者AQP4抗体水平(Z=3.110,P=0.002)、EDSS评分(Z=3.165,P=0.002)显著降低,早期治疗者EDSS评分改善较延迟治疗组更明显(Z=2.223,P=0.026);视神经炎患者(10例患者,16只眼)视力显著改善(Z=2.989,P=0.003)。(2)血液指标中,治疗后血小板(t=4.782,P=0.000)、纤维蛋白原(t=3.950,P=0.001)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但仍在正常范围内,余血液指标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3)仅1例患者出现过低血压,余无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离心式血浆分离的蛋白A免疫吸附能显著降低NMOSD患者血清AQP4滴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视力状况,安全性良好。早期启动该治疗方案,对患者预后改善效果更佳。

    2025年04期 v.32 291-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8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重症吉兰-巴雷综合征的疗效

    郭俊爽;秦近近;黄培培;申楠楠;崔璨;臧秋玲;温丽君;苗旺;

    目的 探究蛋白A免疫吸附(PAIA)治疗重症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2月至2022年3月入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重症监护病区的接受PAIA治疗的重症GBS[Hughes功能分级量表(HFGS)评分≥4分]患者9例,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41.0±17.5)岁;另收集同期接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的重症GBS患者16例,其中男8例,女8例,年龄(56.9±19.5)岁。收集两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等)、实验室检查指标、开始治疗前的HFGS评分。收集PAIA组患者治疗前后IgG、IgA、IgM、C3和C4的数据,比较PAIA治疗对上述指标的影响。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比较PAIA组和IVIG组治疗3个月后HFGS评分的变化差异。结果 与IVIG组相比,PAIA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HFGS评分下降显著(Z=-2.374,P=0.020)。9例患者接受3~9次PAIA治疗,平均接受治疗6.6次,9例患者治疗后IgG水平较治疗前下降[(4.53±2.43)g/L比(17.38±8.03)g/L;t=4.483,P=0.002]。结论 PAIA可快速降低重症GBS患者血IgG水平,疗效优于IVIG治疗。

    2025年04期 v.32 296-3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9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蛋白A免疫吸附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不佳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的疗效

    赵媛;脱厚珍;申珅;王瑞金;陈志超;

    目的 探究蛋白A免疫吸附(PAIA)治疗对糖皮质激素反应不佳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12月至2024年6月入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7例因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不佳接受PAIA治疗的NMOSD患者的临床资料,7例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年龄(四分位数)为64(23,74)岁,记录患者PAIA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扩展残疾状态评分量表(EDSS)评分,收集PAIA治疗前后患者的IgG、IgA、IgM、C3、C4等数据,比较PAIA治疗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7例患者治疗后血清IgG下降[(140.53±69.07)mg/dL比(1 454.00±479.91)mg/dL;t=7.339,P=0.000],血清IgA下降[(137.13±42.94)mg/dL比(235.86±58.02)mg/dL;t=11.370,P=0.000],血清IgM下降[(45.29±20.46)mg/dL比(99.24±31.78)mg/dL;t=3.777,P=0.003],C3下降[(60.47±22.38)mg/dL比(101.61±11.62)mg/dL;t=4.317,P=0.001],C4下降[(12.13±7.99)mg/dL比(26.50±12.81)mg/dL;t=2.518,P=0.027]。PAIA治疗前后血小板、白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PAIA治疗后3个月EDSS评分较PAIA治疗前改善[(4.29±1.60)分比(7.00±2.52)分;t=2.407,P=0.033]。PAIA治疗过程中2例患者出现血小板下降,未影响PAIA治疗,停用PAIA治疗后血小板恢复。结论 对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NMOSD患者使用PAIA安全有效。

    2025年04期 v.32 302-3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2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免疫吸附治疗儿童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疗效分析

    曾意茹;侯池;吴文晓;朱海霞;吴汶霖;冉艳萍;卓木清;陈连凤;廖寅婷;陈宗宗;李小晶;

    目的 分析免疫吸附(IA)治疗儿童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20-3-1—2025-3-1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神经内科收治的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并接受IA治疗的13例儿童,其中男4例,女9例,年龄(9.2±2.3)岁。根据改良Rankin评分(mRS)分为重症组(mRS=5分)和非重症组(mRS≤4分)。13例中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5例,水通道蛋白4抗体阳性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2例,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相关疾病1例,重症肌无力3例,吉兰-巴雷综合征1例,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1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辅助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的资料。结果 重症组1例患者(16.7%)IA治疗后7 d mRS改善,5例患者(83.3%)IA治疗后联用二线免疫治疗,末次随访mRS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68)。非重症组IA治疗后和末次随访mR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10例患儿IA治疗后超声检查发现置管静脉血栓,予药物溶栓治疗后缓解。结论 IA治疗儿童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疾病有效且安全,联用二线免疫治疗可更好地改善疾病预后。IA治疗后应常规行置管处血管超声检查。

    2025年04期 v.32 307-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1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帕金森病患者冻结步态与非运动症状的相关性

    徐萱;张新宁;张凯歌;张含;田浩;任耕庆;陈志刚;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冻结步态(FOG)与非运动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1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脑一科的PD患者173例,根据临床症状将患者分为无FOG组(103例)及FOG组(7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相关量表评分的差异,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PD患者伴FOG的影响因素,Spearman相关分析FOG与非运动症状的相关性。结果 与无FOG组相比,FOG组患者病程更长,Hoehn-Yahr(H-Y)分级更高,膀胱过度活动症占比更高,非运动症状量表(NMS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24)、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Ⅱ(UPDRS-Ⅱ)、UPDRS-Ⅲ评分更高(均P<0.05),两组在性别、年龄、便秘、性功能障碍、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 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UPDRS-Ⅱ评分增高是PD合并FOG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PD患者FOG与NMSS子项目中的睡眠/疲乏(r=0.226)、情感/认知(r=0.173)、视/幻觉(r=0.207)、排尿症状(r=0.202)、其他-疼痛(r=0.178)评分存在相关性,均P<0.05。结论 UPDRS-Ⅱ评分增高是PD合并FOG的独立影响因素,PD患者FOG与部分非运动症状如睡眠/疲乏、情感/认知、视/幻觉、排尿症状和疼痛相关。

    2025年04期 v.32 313-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3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癫痫大鼠潜伏期及慢性期精神行为和认知功能变化

    葛义;黎辰;王丽琨;任思颖;伍国锋;

    目的 探索癫痫大鼠潜伏期及慢性期精神行为及认知功能的变化。方法 从31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中随机抽取6只作为对照组,剩余25只大鼠制备癫痫模型。使用氯化锂-毛果芸香碱诱导大鼠进入癫痫持续状态(SE),即为造模成功。从造模成功的大鼠12只中随机选取8只作为模型组,将SE后3~7 d无癫痫发作的时期称为模型的潜伏期,SE开始14 d后称为模型的慢性期。采用Y迷宫、高架十字迷宫、旷场实验、糖水偏好实验评估对照组及潜伏期和慢性期模型组大鼠精神行为和认知功能。结果 (1)Y迷宫实验结果显示,慢性期和潜伏期大鼠的正确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慢性期组和潜伏期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214)。(2)高架迷宫实验结果表明慢性期组与对照组相比,进入开臂次数(OE)、进入开臂的时间(OT)、进入开臂时间占总时间的百分比(OT%)以及进入开臂次数占总次数的百分比(OE%)均显著减少(P<0.05);进入闭臂的时间(CT)显著增多(P<0.05)。对照组与潜伏期组间无显著差异。慢性期组与潜伏期组相比,OT和OT%显著减少(P<0.05)。(3)旷场实验结果显示慢性期和潜伏期大鼠进入中心的次数和站立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潜伏期组与慢性期组之间无显著差异。(4)糖水偏好实验结果显示潜伏期组糖水偏好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慢性期组的糖水偏好率则更低(P<0.05)。结论 癫痫大鼠在慢性期和潜伏期都表现出不同程度抑郁、焦虑和空间记忆损害,慢性期较潜伏期表现更加明显。

    2025年04期 v.32 318-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2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普拉克索治疗对M受体拮抗剂或β3受体激动剂治疗无效的夜尿增多患者的疗效:基于不宁膀胱综合征的探索性研究

    孙金梅;徐心然;马建鹏;崔莹;脱厚珍;

    目的 探讨普拉克索治疗对M受体拮抗剂或β3受体激动剂治疗无效的夜尿增多患者的疗效,进而从不宁膀胱综合征角度探讨此类夜尿增多患者是否可能是不宁腿综合征(RLS)的一种变异型。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探索性研究。纳入2022年6月至2024年4月作者医院门诊收治的22例夜尿增多患者(夜尿次数>3次),其中男性5例,女性17例,年龄(74.8±6.7)岁。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尿急伴夜尿增多,且对M受体拮抗剂或β3受体激动剂治疗4周以上无效或不能耐受。给予患者口服普拉克索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夜尿次数、国际RLS研究小组严重程度评定量表(IRLS)、不宁腿相关生活质量量表(RLS-QoL)、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临床总体印象改善量表(CGI-I)的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患者夜尿次数从(7.14±1.83)次/晚降至(4.55±1.92)次/晚(P<0.05)。81.2%的患者治疗有效(夜尿次数减少),40.9%的患者治疗显著有效(夜尿次数减少≥50%),22.7%的患者达到临床治愈(夜尿次数<2次)。IRLS评分、PSQI评分及HADS-A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CGI-I评分显示,54.5%的患者显著有效(评分为3~4分),总有效率为81.8%(评分为2~4分)。结论 本研究描述了一组以夜尿增多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其临床特征符合不宁膀胱综合征的诊断。口服普拉克索可显著改善患者夜尿增多症状,同时缓解伴随的睡眠障碍及焦虑情绪,为夜尿增多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

    2025年04期 v.32 323-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6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短篇论著

  • 儿童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赵亚梅;张文乾;臧玉萍;

    目的 探讨儿童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38例CVST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出院6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儿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并分析其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38例CVST患儿中男性25例(65.7%),女性13例(34.2%),年龄(9.58±4.77)岁。伴有头痛、呕吐症状的患者分别是29例(76.3%)、28例(73.6%),发热者13例(34.2%)。患儿出院6个月时预后良好27例(71%),预后不良11例(29%)。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不良组患儿发生多部位静脉窦血栓、伴有惊厥及存在颅内高压的比例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存在颅内高压及多部位静脉窦血栓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儿童CVST临床多伴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表现,多部位静脉窦血栓和颅内高压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5年04期 v.32 327-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1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消息

  • 欢迎订阅《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正>《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目前被多个国内外重要的数据库和检索系统收录,包括美国《化学文摘》(CA)数据库、波兰《哥白尼索引》(IC)、俄罗斯《文摘杂志》、《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即第10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3版、《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等。《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24版》显示,《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影响力指数CI值为318.410,在118本内科学期刊中排名第15,位列Q1区,复合影响因子1.455,期刊综合影响因子1.245。

    2025年04期 v.32 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综述

  • 白细胞介素-6信号通路在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作用

    洪清婷;肖丽;胡学强;王玉鸽;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是一种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脊髓的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近年研究发现,NMOSD与白细胞介素6(IL-6)信号通路关系密切,IL-6可通过促进外周炎症和自身抗体的产生、增加血脑屏障通透性、促进中枢炎症与继发损伤等作用参与NMOSD的发生发展。临床试验证实,基于IL-6信号通路研发的IL-6受体阻滞剂托珠单抗和萨特利珠单抗不仅可有效降低NMOSD患者的复发风险,改善残疾状态,还可减少糖皮质激素使用,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本文将基于IL-6在NMOSD中的病理生理机制、IL-6受体阻滞剂的作用机制及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其临床应用注意事项进行讨论,以期为IL-6受体阻滞剂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建议。

    2025年04期 v.32 330-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免疫靶向治疗进展

    曹雪涛;秦丹青;王宝洁;汪春娟;郭守刚;

    靶向免疫治疗目前已经成为一种十分具有前景的治疗手段。一些针对特定靶点的单克隆抗体或抗体片段已经在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中完成了相关临床试验,并且部分已经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上市。这些生物靶向药物能够迅速、显著且持续地改善NMOSD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激素的使用量,展现出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正在逐步成为治疗NMOSD的有力工具,并有望为NMOSD的治疗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该文就目前已应用的B细胞、白细胞介素6受体和补体3种不同靶点NMOSD免疫靶向治疗药物进行阐述,并对新的靶向治疗药物进行汇总,期望为NMOSD未来的精准化治疗带来新希望。

    2025年04期 v.32 337-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2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病例报告

  • 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多系统损害1例

    谭圆圆;常艳宇;

    <正>1病例报告患者女,58岁。因“言语含糊、右侧肢体乏力1周”于2024-9-24入院。患者1周前出现言语含糊、右侧肢体乏力,伴纳差、恶心、饮水呛咳,病情逐渐加重。2年前患者因“口干、眼干4年余”于作者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检查结果示抗SSA抗体阳性,泪液分泌试验及角膜染色试验阳性,唇腺活检显示:小叶内间质较多淋巴细胞浸润,灶性聚集(多灶,>50个细胞/灶),诊断为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SS),予羟氯喹治疗,1年前患者自行停药,仍有持续口干、眼干等症状。

    2025年04期 v.32 343-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8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抗NMDAR/GFAP/GluK2三重抗体阳性重叠的自身免疫性脑炎1例

    张江;刘乙璇;王静悦;王大力;

    <正>1病例报告患者女,25岁。因“发热10 d,反应迟钝、烦躁不安2 d”于2022-9-11入院。患者10 d前有发热症状,体温波动于37.6~38.9℃,2 d前出现反应迟钝,间断言语错乱,焦躁不安,赤身裸体出门。1 d前于作者医院门诊就诊,完善头磁共振成像(MRI):平扫未见异常(图1)。上述症状持续不缓解,遂住院诊治。患者既往体健,否认家族性、遗传性、传染性疾病史。入院神经系统查体:意识清楚,回答部分切题,查体不能完全配合。脑干、小脑、锥体外系和脑膜刺激征等局灶性体征未引出。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Glasgow coma scale, GCS)13分。

    2025年04期 v.32 346-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2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伊奈利珠单抗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合并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

    毛嘉玲;者静甜;王满侠;

    <正>1病例报告患者男,62岁,汉族。因“四肢麻木伴无力10 d”于2024-3-1入院。患者十余年前曾出现顽固性恶心、呕吐,其他医院未明确诊断,经大剂量激素冲击后好转;2020年确诊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接受R-CHOP方案全身化疗,治疗后病情稳定,同时曾患过慢性丙型肝炎。入院前10 d无诱因出现四肢麻木伴无力,伴胸部束带感,伴背部疼痛,无视力下降,无步态不稳。入院后2 d出现双下肢无力程度加重伴进行性的排尿困难,步态不稳,无视力下降,无恶心呕吐。入院查体:意识清楚,精神可,言语流利,双上肢肌力5级,双下肢肌力4-级,肌张力正常,双侧病理征阳性。胸骨柄以下浅感觉减退,右侧跟膝胫试验阳性。

    2025年04期 v.32 349-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1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下载本期数据